潜伏

晁衡——李白与王维的一位外国朋友

公元710年,日本进入奈良时代。

公元717年,日本的一位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到长安,进入太学学习。这位日本留学生后来改名为晁衡,他在太学学习几年后,学业优秀,后来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,并获得了进士及第,有了出仕入职的机会,边做官边学习。他深爱唐诗,以诗会友,与李白王维成为好友。

公元753年,李白写了一首诗《哭晁卿衡》,这首诗是写给晁衡的,当时晁衡归日本,李白听闻晁衡海上遇难,忧伤之下写下这首诗。全诗如下:

“日本晁卿辞帝都,征帆一片绕蓬壶

明月不归沉碧海,白云愁色满苍梧”

李白以明月喻晁衡,一去不归的友人,像明月沉入了碧海,天上的白云也带着哀愁笼罩着青山

而此前王维也有一首诗赠给晁衡,名为《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》,王维这首诗写在李白那首前面,这首诗里王维写了非常长的序文,写得十分真挚。我先把全诗贴下来给大家看。

《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》   王维

    舜觐群后,有苗不服;服,一本作“格”。禹会诸侯,防风后至。动干戚之舞,兴斧钺之诛。乃贡九牧之金,始颁五瑞之玉。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,大道之行,先天布化;乾元广运,涵育无垠。苦垂为东道之标,戴胜为西门之候,岂甘心于邛杖,非征贡于苞茅。亦由呼韩来朝,舍于蒲陶之馆;卑弥遣使,报以蛟龙之锦。牺牲玉帛,以将厚意;服食器用,不宝远物。百神受职,五老告期。况乎戴发含齿,得不稽颡屈膝。

  海东国日本为大,服圣人之训,有君子之风。正朔本乎夏时,衣裳同乎汉制。历岁方达,继旧好于行人;滔天无涯,贡方物于天子。司仪加等,位在王侯之先;掌次改观,不居蛮夷之邸。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。彼以好来,废关弛禁;上敷文教,虚至实归。故人民杂居,往来如市。

  晁司马结发游圣,负笈辞亲,问礼于老聃,学诗于子夏。鲁借车马,孔子遂适于宗周;郑献缟衣,季札始通于上国。名成太学,官至客卿。必齐之姜,不归娶于高国;在楚犹晋,亦何独于由余。游宦三年,愿以君羹遗母;不居一国,欲其昼锦还乡。庄舄既显而思归,关羽报恩而终去。

  于是驰首北阙,裹足东辕。箧命赐之衣,怀敬问之诏。金简玉字,传道经于绝域之人;方鼎彝樽,致分器于异姓之国。琅邪台上,回望龙门;碣石馆前,夐然鸟逝。鲸鱼喷浪,则万里倒回;鹢首乘云,则八风却走。扶桑若荠,郁岛如萍。沃白日而簸三山,浮苍天而吞九域。黄雀之风动地,黑蜃之气成云,淼不知其所之,何相思之可寄。

  嘻!去帝乡之故旧,谒本朝之君臣。咏七子之诗,佩两国之印。恢我王度,谕彼蕃臣。三寸犹在,乐毅辞燕而未老;十年在外,信陵归魏而逾尊。子其行乎,余赠言者。

  积水不可极,安知沧海东。

  九州何处远,万里若乘空。

  向国惟看日,归帆但信风。

  鳌身映天黑,鱼眼射波红。

  乡树扶桑外,主人孤岛中。

  别离方异域,音信若为通。

序文介绍了唐朝的昌盛及与东邻日本的关系,谓当时两国真诚相待,自由往来,序文里的一些典故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,我就不注解,引用一下网上的注解来解读一下诗。

“积水不可极,安知沧海东”

“积水’是指大海。意思是说:大海一眼望不到边,又怎么能知道岛国日本在哪里呢?

“九州何处远,万里若乘空。”

日本离中国太遥远了,晁衡此去就好像一去万里

“向国惟看日,归帆但信风。”

在晁衡归国的航程中,只能对看太阳,遥想日本,陪伴他的只有这海上的信风

“鳌身映天黑,鱼眼射波红。”

海中龟螯的巨大身躯浮到海面,把天都映暗了,而巨鲸的目光则将海水的波涛反射成了红色。此联想象晁衡在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的艰难险阻,景象奇特,惊心动魄,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返国途中安全的忧虑。

“乡树扶桑外,主人孤岛中。别离方异域,音信若为通。”

如果晁衡回到了他自己的家乡日本,那么我们两人就被分离开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,如果我们想交流信息,但相距万里,又怎么能相互传递书信呢?“乡树扶桑外,主人孤岛中。”二句互文见义,扶桑和孤岛均指日本。“扶桑’一词出自《尚书•尧典〉和《山海经•海外东缔,本指一种神话中的树,古人以为“日出汤谷,汤谷有扶藥’,这里代指日本,而日本国四面环海,故以“孤岛”喻之。在此联中,诗人想象晁衡历经千难万险,终于平安回到日本,却又感叹从此相隔万里、天各一方,难以互通音讯、彼此问候、吟诗唱和了

李白王维均与晁衡关系很好,这两个人好友圈其实重合率非常高,由于现有资料太少,故二人到底有没有交集也很难考证,但是呢,我还是怀着希望的,毕竟他们如果真的没交集,连我们这些后人都感到遗憾,那么当时与这两个人都是好朋友的那些人应该会比我们更遗憾,而且或多或少都会谈论到他们,即使真的没交集,他们说不定也会试图撮合这两个人吧,总之,历史这一块的留白我不觉得遗憾,更觉得是有所期待吧。

可待。


评论(1)

热度(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