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伏

史料里的小确幸

昨晚翻史料,有个惊喜,贴出来分享。

《资治通鉴》在公元716年五月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

“或言于上,今岁选叙大滥,县令非才”

唐玄宗采纳了这位“有人”兄的建议,结果就是,两位吏部侍郎卢从愿、李朝隐被贬谪,大量官员被外放。

注意这两个人,他们在之后的一些事情上,间接暗示了之前我的一个猜测。前几天我看到这块时,并没有放在心上,只是略略感慨,这位“有人”兄还真牛,一下子导致朝廷两位吏部侍郎离职,这件事在当初绝对是引起了朝堂轰动。

《资治通鉴》里经常会有“或言于上”也就是“有人对皇帝说”,这个“有人”是谁你几乎不可能知道,所以我看到这里时其实是匆匆撇了一眼。当我接下来往后面翻的时候,716年十一月,当时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病重,他向玄宗提议用四个人,宋(史书中只写了一个宋字,根据后文,应该指的宋璟)、李杰、卢从愿、李朝隐。

我突然感觉不寻常,返回去翻,卢李二人其实做事做得很不错,到底因为什么被贬我确定不了,但是卢怀慎死前是这样对皇帝说,这些人虽然有小错,但是朝堂贬谪他们,是一大损失。后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
卢怀慎与姚崇都是当时的宰相,但是卢怀慎的地位可比姚崇低很多,唐玄宗都说用卢怀慎只想让他充个门面,真正有决定权的是姚崇。

我之前写张九龄被贬谪然后回岭南修路,很多地方说他是因为“不协时宰”,得罪了姚崇,然后我提出猜想,认为张九龄不见得是得罪了姚崇,也许是因为张说与姚崇不合的缘故。

《全唐文》里记载了左拾遗张九龄写给姚崇的一篇文章,《上姚令公书》,文章中的内容就是现在很多地方用来论证张九龄得罪姚崇的证据,张九龄劝姚崇任人要用忠厚老实辈,《全唐文》里有竟然也有姚崇答复张九龄的文章,《答张九龄》,这篇文章里,姚崇的态度并没有很强硬,他为自己有辩解,但也没有全然否认张九龄的说法。并且,张九龄曾经写过两首诗,就是与“姚令公”的唱和之作,我曾经不知道姚令公是谁,原来是姚崇!《资治通鉴》里司马光也记载了张九龄谏言姚崇的事,并且说,“元之嘉纳其言”,元之就是姚崇!

张九龄得罪姚崇“拂衣告归”之说,不成立!

那他“不协时宰”的对象是谁?

我还是猜测,这位时宰,是卢怀慎。

为什么?

《全唐文》里我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,《上封事书》(封事:密封的奏章。古时臣下上书奏事,防有泄漏,用皂囊封缄,故称),作者是张九龄。

开篇他点明时间,五月二十日。并没有记载年份,但是当我仔细看了里面的内容后,我百分之九十可以肯定,开头我说的那位“有人”兄向唐玄宗提建议导致两位吏部侍郎离职的人,就是张九龄!我贴一些内容来!

“故臣愚以为欲理之本,莫若重刺史县令,此官诚重,智能者可行”

“陛下若不以吏部尚书侍郎为贤,必不授以职事,尚书侍郎既以贤而受委,岂复不能知人?”

“是以亲人之任,宜得其贤;用才之道,宜重其选。而今刺史县令,除京辅近处雄望之州,刺史犹择其人,县令或备员而已,其馀江淮陇蜀三河诸处,除大府之外,稍稍非才”

“臣今所言上刺史县令等事,一皆指实,纵臣所欲变法,不合时宜,伏望更发睿图,及询于执事,作为长算,振此颓风,使官修其方,人受其福,天下幸甚。”

张九龄写这篇文章的时间,就是公元716年五月二十日!这位导致朝堂官员重新任用与两位吏部侍郎离职的老兄,就是张九龄!

卢从愿与李朝隐应该是卢怀慎的人,张九龄拉下卢李二人
又导致京城许多官员外放,卢怀慎肯定是有意见的。

张九龄的这次被贬与他之后被罢相可是完全不同的,张九龄的这次被贬,没有低落之感,反而是悠闲自在,这太不寻常,为什么呢!

我之前提到过,唐玄宗贬谪张九龄很有可能就是走个程序,现在我基本上肯定,张九龄被贬就是走个程序。我曾经说过,别看左拾遗右拾遗这样的官很小,但是他们最大的好处,就是经常能跟天子接触。玄宗开始没有想法贬他去岭南,玄宗是想就近贬他,被张九龄自己拒绝了,张九龄请从回到岭南。

回到岭南,只是因为家乡在那?未必!

张九龄回家乡后立即上书请修大庾岭,玄宗批准。我依稀感觉,张九龄想回岭南一开始就是为了修路,他肯定是与玄宗密谈过的,玄宗也是提前知道的,所以张九龄才能一回去就写好申请然后玄宗立即批准。

为什么我要这样猜测?

结合当时的国情来说。

当时唐朝内有山东蝗虫灾害与水旱之忧,外有突厥等入侵。突厥自武则天时期就是唐朝的心腹大患,再加上一些其他诸蛮的干扰,唐朝边境很不安定。并且公元716年,有个胡人向唐玄宗进言说海南有很多珍宝,也有市船之利和异域美人,唐玄宗动了这个心思,派当时的一位监察御史杨范臣去,杨范臣向玄宗陈明利弊,让玄宗打消了这个念头,于是便不了了之。

为什么玄宗动了这个念头?恐怖主要是因为胡人提到的市舶之利,因为朝堂这个时候,需要钱。

内有忧虑,外有忧患,国家是需要大量金钱的。

张九龄很懂唐玄宗的这个想法,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说要去修大庾岭,唐玄宗也一定会答应,因为张九龄告诉唐玄宗,修了这条路,就为国家打通了一条黄金之路,从此,黄金就从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运过来。

评论(3)

热度(50)
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